“走在树下突然脖子一凉,抬头又没下雨!”最近,不少上海市民在社交媒体分享奇特遭遇——在梧桐、香樟等绿树下,常被零星飘落的“小雨点”击中。网友戏称这是“蝉尿雨”,甚至有人担忧:“今年蝉是不是特别多?叫声响,‘雨点’密。”对此,昆虫学家解释:这是蝉的正常生理现象,成分无害,市民不必过度反感,更是城市生态良好的一个证明。
新民手绘
新民手绘
新民手绘
“蝉尿”其实是“糖水”?
“池塘边的榕树上,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。”蝉的欢叫声和沪语里的“吾知吾知”颇为相似,因此,上海人喜欢称呼蝉为“野胡知”。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、大城小虫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汤亮介绍:上海的夏季,最常见的三种蝉分别为黑蚱蝉、蟪蛄和蒙古寒蝉。黑蚱蝉是上海体型最大的蝉,鸣声洪亮而连续,蟪蛄最擅长连续的长音,而蒙古寒蝉就是知了“本尊”,鸣声就是“知了知了”。“蝉鸣是雄蝉吸引雌蝉的方式。七八月份是它们鸣叫的高峰期。”
蟪蛄 汤亮 摄
对于“蝉尿雨”或“树下落雨”,汤亮解释说,这是蝉排出多余的水分。“蝉的口器像一根吸管,刺入树皮吸取汁液。但树汁营养稀薄、水分含量高,蝉为了获取足够营养,不得不大量吸食。”他打了个比方,“就像你喝了一大杯糖分很低的饮料,最终大部分水分都要排出去。”
被这“天降甘霖”滴中,难免让人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汤亮笑着让大家放宽心:“这些水珠的成分非常简单,99%以上是水,只含有极其微量的糖分和矿物质,整体非常接近稀释的糖水。它对人体皮肤完全无害,也不会损伤或污染衣物,更不会引来蚂蚁等其他昆虫。”
天越热“尿雨”越频繁?
天气越炎热,蝉的新陈代谢越快,吸食汁液和排出水分的速度也越快,这就是为什么盛夏“蝉尿雨”感觉更频繁的原因。而黑蚱蝉因为体型大、又喜欢成群聚集在同一棵树上活动(尤其在交配期),当它们集体“畅饮”后,排出的水滴自然又多又密,形成“雨势”效果。
网友表示疑问:今年是不是蝉特别多、特别吵?汤亮说,根据他的观察,今年上海地区的蝉总体数量属于正常范围。蝉的种群数量天然存在“大小年”波动,不同区域的分布也不均匀。“可能某些小区或街区的树木今年特别‘招蝉’,给部分市民造成了今年蝉特别多的感受。”
蒙古寒蝉 汤亮 摄
“不过,市区蝉的数量增多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绿化建设的成效。”汤亮说:蝉的幼虫(若虫)要在土壤中生活3年甚至更长时间,靠吸食树根汁液成长。“这些年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,树木多了,为地下的‘蝉宝宝’提供了更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,最终羽化出土的成虫自然也会增多。这是城市生态环境向好的一个指标。”
此外,汤亮还替蝉“辩解”道,虽然蝉吸食树汁会对植物造成非常微小的损伤,但这种影响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”,远小于其他昆虫(比如某些啃食叶片的毛虫)对植物的影响。“从生态角度看,它们是植物相对温和的‘住客’。”
对蝉鸣多一些宽容
蝉的生命周期非常独特。它们在地下经历漫长的、暗无天日的幼虫期(数年),只为换取地上短暂的成虫时光。比如,上海数量最多的黑蚱蝉,其成虫寿命仅有短短的两到三周。无论是鸣叫,还是蝉造雨滴,都出现在蝉的成虫期。
“尽管,整个夏季,上海的蝉鸣‘主唱’会‘换人’,战线拉得也较长。黑蚱蝉、蟪蛄两种蝉会6月末开始鸣叫,到8月趋于消失,蒙古寒蝉则可以唱到11月。但是配资开户网,我们集中听到它们生命中最响亮的‘歌声’,主要就在七月盛夏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。进入八月,它们的数量就会锐减,九月便几乎销声匿迹了。”因此,对于蝉鸣带来的噪音困扰,汤亮呼吁市民多一些理解和包容。“这份属于夏天的独特‘喧嚣’,既是自然规律,也是生命奋力绽放的证明。”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